欢迎登录yl23455永利!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14-2019)
2016/12/12 09:10  

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14-2019

一、 学科发展现状

1学科基础

延安大学位于陕甘宁蒙晋能源开发区的核心腹地,这里有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和世界级的大煤田、大气田,煤气油盐富集一地,国内延长、长庆两大油田在此交会,是国家21世纪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应时应地而设,成为区域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自2007年9月成立以来,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 的校训,弘扬埋头苦干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院的方针,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水平、科学研究 、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人才培养:现有石油工程、环境科学2个专业与石油工程(油气勘查方向)1个专业方向。年招生人数144人。石油工程专业于2010年成为我校批准建设的特色专业,在201020112012实现一本招生现有在校生624自建院以来已培养本科生297毕业生中已有60名同学分别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北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2010年学院依托化工学院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在其二级学科化学工艺专业目录下设置了油气田开发方向,初步形成以油气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2个研究生招生方向。

师资队伍:学院目前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历高、年轻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实验师2;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8人。通过对师资队伍的整合和优化逐步形成了油气藏地质评价、提高采收率新技术油田化学品研制以及环境修复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等4个科研创新研究团队,以此为基础搭建了油气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科研创新平台2013油气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列入了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项目2015年,我院“延安市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入选延安市科研团队和延安大学重点科研团队。

科学研究:3年来,承担和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2,尤其是在横向课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3-2015年主持延长石油集团横向课题4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00万元申请获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P16项。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0篇,SCIEI收录18篇,出版教材2部。

实验室建设:高校实验室是体现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水平凝聚特色的地方,也是学院学术水平最主要的标志之一。澳门永利唯一网址现拥有地质基础、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层物理、采油工程室、钻井工程、油田化学实验室、油藏数值模拟、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实验室,总面积2640,现有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共45台(件),固定资产价值610万元。

 

2学科水平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学科建设水平较建院初期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成果数量、质量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

1)学科方向初步形成,特色逐渐显示。利用地处陕甘宁蒙晋能源开发区的核心腹地的优势,围绕如何提高陕北低渗、特低渗油田的采收率和油气田环境保护,学院通过整合优化,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体系。在油气资源开发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了油气藏地质评价、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和油田化学品研制三个研究小组,在资源环境保护方向上形成了环境修复、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2)学科建设水平逐渐提高,办学影响力逐步显现。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办学水平的快速发展,办学地位也逐步提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近年来,先后承担延长油田公司、延长油气勘探公司等单位的横向课题4项,为延长石油集团勘探开发部、化验中心等单位培训员工3次。

3、存在的不足

1)学科方向尚需进一步凝练,特色专业亟需培育。

2)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尚未起步。  

目前我还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也没有省级重点专业和技术研究中心,缺乏培养和吸引一流人才、承担高水平项目、出一流成果的研究设施和研究基地。

3)办学条件仍需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等方面,与国内、省内同学科院校相比有差距,亟需加强。

4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数量学科专业建设梯队不健全,科总体实力不强高水平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少。对地方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数量少。科研经费总量、学术论文数量、学术专著和授权专利数量偏少,特别是高水平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太少;学术交流的频度和广度不够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

 

 学科建设目标与任务

面对全球性资源短缺,能源与环境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民生关注的两大焦点问题,为本学院的学科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2014-2019是学院实现自我提升和跨跃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学校定位和总体建设目标,我院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人才建设为中心,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学科,不断提高办学层次,提升办学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1、目标定位

强力打造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使之成为省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大力扶持环境科学学科,使之成为省内知名地区一流的特色学科,逐步形成适应陕北乃至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科结构体系,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前后,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省内竞争力较强,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2、建设任务

根据建设内容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各团队按计划全面启动实施建设项目具体研究任务在建设目标任务一览表中展出

表一 建设目标任务一览表

序号

目标任务

(建设项目)

完成时间(年月)

经费

预算

(万元)

经费

来源

备注说明

1

申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2018

600

横向课题

纵向课题

学校投入

 

申报环境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2019

150

横向课题

纵向课题

学校投入

 

申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硕士点

2019

300

横向课题

纵向课题

学校投入

 

2

建设石油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2019

200

学校投入

 

建设环境科学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

2018

5

学校投入

 

3

建设油气田开发团队为校级优秀创新团队

2014-2019

40

横向课题

纵向课题

学校投入

 

引进特聘教授1名

2014-2019

75

 

 

培养校级教学名师1名

2014-2019

5

 

 

4

建设低渗透油气田校级重点实验室

2014-2019

300

学校投入

 

5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项

2014-2019

2

横向课题

纵向课题

 

6

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

2014-2019

1

横向课题

纵向课题

 

7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2014-2019

3

横向课题

纵向课题

 

8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2014-2019

50

纵向课题

 

承担省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

2014-2019

8

纵向课题

 

承担横向课题5项

2014-2019

200

 

 

9

出版专著及教材2部

2014-2019

10

 

 

10

发表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15

2014-2019

20

横向课题

纵向课题

 

11

培养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生1

2014-2019

1

 

 

校级优秀毕业生2

2014-2019

0.5

 

 

12

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5

2014-2019

7.5

 

 

承担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

2014-2019

3

 

 

承担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

2014-2019

3

 

 

13

建设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1

2017

10

学校投入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

2018

2

学校投入

 

产学研合作基地1

2019

5

学校投入

 

14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3

2014-2019

3

 

 

协办学术交流会议1

2014-2019

2

 

 

 

二、 主要建设内容

1、学科(专业)建设

分类建设、重点突破:重点建设石油工程专业,以学位授予点的建设带动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力争将石油工程由校级特色专业打造成省级特色专业,大力扶持环境科学专业,使其力争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同时提升硕士学位点的建设。目前学院依托化工学院设有油气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2个研究生招生方向,于2013年开始招生。争取在2019年前,建成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力争将油气田开发创新团队培育成校级优秀创新团队。

2、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培养环境,加强梯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院将根据教学规模及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师资数量,不断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培养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在现有基础上争取专任教师达到40人,正高职称人数达到3人、副高职称人数达到5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位比例达到85%。力争3年内培养1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3-5名专业骨干教师,增加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力争引进特聘教授1名,作为学科带头人。

3、科学研究

协同创新,勇于攀登: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协同创新;积极开展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合作研究,促进重大课题和重大成果的产生,争取获得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以上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4-5项,增加企业横向课题3项;争取获得各级科研奖励1-2项科研经费数量大幅提高。发表论文总数50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20篇以上。学院将实施课程建设院级立项制度,建成4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1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将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出版专著及教1部以上

4、人才培养

稳步拓展,保质争优:根据学校总体要求和社会需求,在现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到2019年,在石油工程专业基础上,增设油气储运工程、采矿工程2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基础上增设环境工程专业,由目前的2个专业扩展到5个专业(方向),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人数达到1000以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达到10篇;校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达到10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本科生升研人数三年达到45名以上实现硕士生招生。加强双创新人才培养5年间指导学生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项。

5、基地建设

联合共建,专管共用:科研基地是科研工作的平台,结合我院学科团队的发展,确保基地建设的通用性、共享性、开放性,各专业教师可以依托这些学科平台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使之成为聚集承揽高水平科研项目、获取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条件。通过5年建设,争取建设成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科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也是“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在2014-2019年,力争与延长石油集团建设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产学研合作基地1个。

6、对外交流

努力促进我院学科建设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接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院士来校讲学;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协办学术交流会议互派访问学者等,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院学科建设。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院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7、学科管理

1)建立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制度,通过项目立项、过程控制、结题验收开展学科建设。突出重点,分层次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立项建设。

2)建立科研评估制度,完善科研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建结合,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级重点学科等学科申报打下良好基础。

3)设立学科建设奖励基金,奖励在学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三、 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计划

1、本学科的资金来源和依据

本学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3个渠道:1、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资金的支持。2、教师申报的各类项目资金。3、学院创收的发展资金。

2、资金使用计划

1)学院资金使用计划如下表所示:

表二 高水平大学资金使用计划表

支出项目

金额(万元)

建设内容

仪器设备费

60

购置堵水调剖流动性评价仪、旋转滴超低界面张力仪、振动采油室内试验装置操作系统、环境催化评价系统等大型仪器

实验室改建费

10

实验室水、电布设改造,实验台及相关设施配备

图书资料费

计划图书购置费

3

购置油气资源开发平台和环境保护专业所需图书、软件

资料费

3

用于添置各种挂图、教学模型等

学术队伍建设费

10

引进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生3人、派出到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短期学习

学术交流费

4

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专家讲学等

出版教材和学科级论文资助

5

出版教材、实验讲义、发表论文等

其他所需经费

5

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考察、调研等

总计

100

 

 

表三 延安市科研机构建设经费使用计划表 

支出项目

金额(万元)

建设内容

实验室改建费

3

实验室水、电布设改造,实验台及相关设施配备

图书资料费

计划图书购置费

0.8

购置油气资源开发平台和环境保护专业所需图书、软件

资料费

0.2

用于添置各种挂图、教学模型等

学术队伍建设费

2

引进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生3人、派出到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短期学习

学术交流费

1.5

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专家讲学等

出版教材和学科级论文资助

1.5

出版教材、实验讲义、发表论文等

其他所需经费

1.0

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考察、调研等

总计

10.0

 

2)教师申报的各类项目资金。教师项目资金主要由教师支配,用于教师的日常科研支出。

3)学院创收的发展基金。将学院发展基金的一部分用于奖励在学院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做出贡献的教师,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

 

四、 学科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

1、精心凝炼学科方向,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1)经过多年积累,已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要坚持业已形成的学科方向,着眼长远,不断发展和创新,使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

2)一般学科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预测本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社会需求,在理性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突破,通过凝聚与凝结,创新与突破,动态的整合与发展,逐渐使学科方向相对集中和稳定,使之与学校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方向吻合。

3)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高起点、高规格加以建设,迅速抢占该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2、配合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切实抓好学科队伍建设 

1)为创建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基地,学院将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科学设立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学科岗位,建立并完善一整套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促使学科跨越式发展,迅速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2)逐步改变原有学科队伍建设模式,向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建设方式过渡。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基地平台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制定明确的学术团队建设目标任务,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通过这样的建设方式,使每一名教师虽然所在系(部)不同,所处学术团队不同,但都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
    3)在5年规划期内,逐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在各自舞台上大展身手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发他们参与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3、加强科研工作,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带动学科快速发展

1)继续完善并坚持科研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加速推进与延长、长庆等周边的石油企业陕西省、延安市的有关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形成学科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3)认真抓好国家、陕西省、延安市各类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要多方联络,及时获取信息、积极攻关,提高命中率,确保立项数量和项目档次有较大幅度提升。

4)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有重要标志性的项目,应整合全院力量,组织高水平科研团队,联合申报、联合攻关。

5)做好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的组织工作。

4、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

学院将通过各种渠道,力争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学校政策的支持。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科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学科自我发展能力。


5、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要认真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努力促进院学科建设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接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院士来校讲学;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院学科建设。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学院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全局性、系统性工作,是增强办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它影响并决定着学院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尤其是对新建本科专业来说,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才能作到纲举目张,统揽学院工作全局。规划的实施需要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我们将立足陕北、面向全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有特色、国内有影响,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yl23455永利

                   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yl23455永利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公学北路延安大学新区
联系电话:0911-2650332     传真:0911-2650328     邮编:716000